書院學規
孔子曰:“德之不修,學之不講,是吾憂也。”書院立有學規,以示參學者立心之本,用力之要。言下便可持循,終身以為軌范,性德自昭。
一、立志
子曰:“士志于道。”孟子曰:“尚志”。為學之本,首定其志。志者,心之所之也。莫貴于人,莫靈于心。所趨遠大,則其成也必遠大;所趨卑陋,則終于卑陋。但初志或峻,而繼焉怠、終焉忘者,則無以勵之于后,故也。日對詩書,取圣賢之言行以為步趨,聞嚴師益友之督責以加懲戒,奮勉向上之心不間于瞬息。是未有學而無成,成之未有,不臻于遠大。
? ??
二、博文
至圣誘人,首先博文。子曰:“君子博學于文,約之以禮,亦可以弗畔矣夫?”《中庸》言: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”為學至要,首重廣博。經史子集,學貫中西,內外兼修。學問之始,首在四書五經。其書浩博,其理淵微。千圣精神蘊于其中,顯而綱常名物,精而仁圣中和,無不俱備,非下實功無以窺其壺奧。
? ?
三、勤學
子曰:“我非生而知之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” 《說命》曰:“惟學遜志務時敏,厥修乃來。” 勤則不至于間斷,無間斷則詩書之浸灌,義理之涵濡,日入日深,及其后也。忘其為勤,而德純且一矣。每日讀書幾卷,溫故知新,習之而悅,始終不懈,何患所以立乎?
??
四、尊師
《記》曰:“師嚴然后道尊,道尊然后民知敬”。《書》曰:“主善為師。”又曰:“師道立,則善人多。”學敬之一字,學之者徹始徹終之要訣也。于此而不敬,尚望其居恒之常存敬畏乎?
??
五、擇友
子曰:“君子以文會友,以友輔仁。”《禮》曰:“獨學無友,則孤陋而寡聞。”讀書之士,敬業樂群,自以取友為尚。益者三友,損者三友,夫子言之詳矣。當求益友、畏友以匡己所不逮,有失相勸,有過相規,疑則可以共晰,義則可以共趨。怠惰者群相策勉,勤慎者咸知則效。則學之有成,人生德業之所藉,未嘗不系乎擇友也。
? ??
六、立本
有子曰:“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悌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?”《大學》言:“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后,則近道矣。 求學者不可不思,不可不慎。”何謂學習之本?《大學》言:“明明德,新民,止于至善。”何謂工作之本?盡己之能,盡己之性,外以全社會,內以和心靈。何謂社會之本,家庭之本?莫出乎“中”、“和”二字。《中庸》言: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”
?
七、躬行
《書》言:“知之非艱,行之惟艱”。子曰:“先行其言而后從之。”子曰:“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。” 朱子云:“須要將圣賢言語體之于身”。今人生圣賢之后,凡我身之所未行者,皆古人之所已行。而筆之于書者也,故學問思辨,必以力行為歸也。入院學人,先行后文,務須檢點身心,理求心得,學求致用,力戒浮薄,歸于篤厚。
? ?
八、內省
子曰: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”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乎吾身。”《中庸》言:“君子內省不疚,無惡于志。修身之要,貴以內省,制其平日一切浮妄之習,日乾夕惕,必日漸精進,棄舊圖新,則可脫凡入圣。”
九、習藝
子曰:“志于道,據于德,依于仁,游于藝”。道之所在,必有所載,以道御藝,必能有所闡發。藝者非獨以古者詩書六藝之文。諸生執經請業之余,撫琴弄墨、棋布錯峙、習禮歌詩,從容涵詠,各藝留心習學,必能講究貫穿,以藝證道。習藝者須知文藝無不從本心中流出,古人先器識而后文藝。又曰:“德行本也,文藝末也。”圣人有云:“習藝者,功夫在藝外。”習藝者不可玩物喪志,偏執一端,否則習藝愈久,離道愈遠,豈不惜乎?
古人云:“鏡不重磨,則塵封而翳聚;劍不淬礪,則芒頓而鋒頑。”詩書勤乃有,不勤腹空虛,期諸生爭自濯磨,相與有成。處則為經明行修、束修圭璧之身,出則建致澤徽猷、彰黼黻鴻業,振宣文教之隆,崢嶸自立,郁為時棟,則不枉書院師友數十載之篳路藍縷,以啟山林,書院亦與有榮施焉。尚其勉旃。